不疏园与皖派汉学

日期:2017年06月27日 14:18

 


 

       不疏园是清乾隆至道光时期,歙县西溪汪氏的一所私家园林,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近代新安派著名画家汪采白先生祖上的故宅。乾隆十七年的不疏园,是一座矗立在徽派朴学发展史上标志性的里程碑,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论不疏园与皖派汉学的密切关系,是本文之主题。这先从西溪汪氏说起。

西溪汪氏


      西溪又名西沙溪,是歙县西乡的一个村,东距县城约六公里,位于源出黄山的丰乐水北岸,西边紧邻郑氏族居的贞白里。二村衡宇相连,街巷相通,俨然一体,古今都合称郑村。西溪始迁祖汪人鑑(1230——1302),字月卿,宋直阁司农少卿汪叔詹(1080——1160)的五世孙,於至元辛卯(1291)年六十二时迁居西溪,有三子四孙,后来便蕃衍成一个大族,世称西溪汪氏。

 

 

 

董其昌先生雕像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先生与不疏园前主人汪良鍾亦师亦友往来于《菉竹》(《菉竹为不疏园前身》)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人鑑十传至汪良鍾(1573——1659),良鍾字伯英。明万历中太学生。他耽风雅,好读书,曾“筑别馆西溪村口,匾以《菉竹》,与董其昌、秦京诸君子往来其间,徘徊乎四如之轩,相羊乎扶摇之阁,徒倚乎含香之亭。”秦镐字京,河南汝南人,刻意为诗,著有《头责斋集》,袁中道(1570——1623)为之序。万历戊午(1618)二月,袁中道来歙任徽州府学教授。四、五月间的一天,他“往郑村晤秦京”,时“京馆於汪氏,即宋汪若海之后也。当徽、钦时,若海托麟以谏。后父子俱值秘阁,故有秘阁书院。汪太学酌予其中”。汪太学便是良鍾,与袁氏也有直接交往。良鍾父汪埙(1538——1616),字节之,号可斋,已前二年卒。袁氏为撰《明孝子可斋汪公墓表》,盛称其孝,惜邑志阙载。
   良鍾曾孙汪景晃(1666——1761),原名晃,字明若,号旭轩,“年二十二,弃儒术,操百缗以往,贾於浙之兰溪,及艾而归里,则尽传家事於其子,而一以施济为己事。”故以义行著於郡邑。
景晃卒于乾隆辛巳(1761),年九十六。桐城刘大櫆(1699——1779)为撰《汪君墓志铭》,中有云:“然府君非其仲子之贤,虽好施,未必如其志意也。”又曰:“府君既一以施济为事,不复问家之有无,好施久而所入不足以供。仲君常拮据万方以应其求取,而唯恐府君知之。府君遂称心给舍,忘其家之非复曩时。” ?原来景晃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耗费数以万计坚持施济,还是靠他的仲子继承开拓家业,才得以维持“振穷济困”的义举。
      景晃有三子,仲子汪泰安(1699——1761)字永宁,号磐石,泰安好读书,每当“活事毕,则篝灯阅书史,至丙夜膏尽乃止。先是梧凤(泰安长子)学科举之学,父见之,无一言及。及从游方朴山、江慎修两先生读经史,治古文词,父见之,乃大喜”这说明,泰安所希望於其子的,并不是由科举以取功名,而是穷经研史,成为好学之士。泰安亦卒於乾隆辛巳,仅后其父五个月,年六十三。泰安更具远见卓识,在“振穷济困”之余,还“治田为园”为后人创建了一个读书游息的好处所,这就是不疏园。

 



 

江永先生雕像

皖派经学创始人江永先生曾馆于不疏园,著述甚多,《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其中重要四部著作《算学》(原名《翼梅》)《乡党图考》《律吕阐微》和《古韵标准》都是完成於馆不疏园期间。
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字慎修,又字慎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人。生员出身,晚年入贡。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园名不疏
 

不疏园是汪泰安一手经营创建的。为什么取园名为不疏呢?
先君子治田为园,园北有堂,颜之曰不疏,盖取陶诗《暂与田园疏》意而反之,亦欲使后之读书其中者,常守厥志,不致苟於利禄。而饕餮於宠荣也。
 《不疏》二字原是取为堂名,这与泰安平日教子为人和为学的思想是一致的。及园建成,便把《不疏》二字广为园名了。园始建于何时,文献无明确记载。梧凤仲子汪灼所撰《半隐阁赋》,序中有云:
先大父於南垞之偏,治田为园,颜之曰不疏,与陶诗《暂与田园疏》之意异矣。又於西隅五丈地建半隐阁。阁半与四部之书楼通,半俯曲池之外,其形虽橢,亦足以偃仰棲息焉。先君子读书其上几三十年,洵可乐也。
《四部之书楼》,当为上述之《勤思楼》,其中贮有《二十四橱书》。阁与楼相通,这是不疏园中最主要的藏书之所。梧凤在阁上读书几三十年,若从梧凤卒於乾隆辛卯起算,上数二十九年便是乾隆八年癸亥(1743),阁的落成当在是年以前,而园的始建当更早,大约可定在乾隆初。大体说来,不疏园由兴到废也大约只有一百二十年;而从园毁到今,又大约经历了一百三十多年。当日的楼庭花木之胜,早已无迹可寻。昔在故里,从年长者告知,韬庐之南,善继堂之东,有竹林一片,菜圃一畦,即不疏园遗址。流光逝水,忽忽五十年,不知竹林菜圃依然如故否?
不疏园内的建置,可从汪灼《不疏园十二咏》知其大略:
(一)《六宜亭》巴慰祖书联:
「雪月花时,宜酒宜诗宜画; 山回水次,宜耕宜钓宜樵。」
(二)《别韵》秀水郑虎文书。灼有《人日别韵轩观梅》七律诗一首,知「别韵」为轩。
(三)《拜经草堂》宛平朱筠书。
(四)《松溪书屋》让堂程瑶田书
(五)《山响泉》桐城鲁瑸书。诗云:「叠石耸千峰 飞泉分两道。」或为飞瀑假山。
(六)《勤思楼》密庵方辅书。诗云:「高楼何所有 ,二十四橱书。」这是藏书楼。
(七)《双桐得夏阴》休宁东原戴震书。诗云:「绿影散空阶,便生濠濮想。」当是一座桐荫下的斋室。
(八)《竹北华南》怀宁邓石如书。诗云:「四壁尽书围, 逼坐青毡破。」这也是一座藏书室。
(九)《半隐阁》桐城刘大魁书。
(十)《听雨》淳安方楘如书。诗云:「菡萏亭亭立,芭蕉树树阴。云根催雨足,散荡最清心。」灼有《听雨轩观荷》七绝二首,当是荷池畔一小轩。
(十一)《不浪舟》容甫汪中书。诗云:「风生流不生,醉卧孤舟隐。」可能这是一石舫。
(十二)《黄山一角》方外老渔(汪灼别号)自书。诗云: 「柔风香暗发,先满向南楼。」灼又有《登黄山一角楼观梅放歌》七古一首。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小楼。
 不疏园内散落著楼轩亭阁,书屋草堂,假山曲沼,其间自有幽径相通,更有竹树葱茏、花草扶疏相掩映。四季有花,宜雨宜晴宜雪。而更重要的是,园内还有丰富的藏书,真正是一所可供吟眺游息的读书园。
 在历史的长河中,徽派朴学大师云集的不疏园还同时吸引了被后人称为吴派朴学家及驰名海内的文辞学家往来期间,形成当时空前的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使得不疏园成为当时学术研讨的重要基地。随着皖派汉学而名传千古,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戴震先生雕像

《四库全书》纂修官戴震先生曾问学于不疏园
戴震(1724年—1777年),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一字东原,二字慎修,号杲溪,汉族,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乾隆27年举人,乾隆38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与纪晓岚一起编纂《四库全书》。乾隆40年第六次会试下第,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江门七子

 

     汪中(1744---1794)在应汪灼之请而写的<大清故贡生汪君墓志铭>中,开头有这样一段话:
国初以来,学士陋有明之习,潜心大业,通於六艺者数家,故於儒学为盛,迨乾隆初纪,老师略尽:而处士江慎修崛起於婺源,休宁戴东原继之,经籍之道复明。始此两人自奋於末流,常为乡俗所怪,又孤介少所合,而地僻陋,无以得书是时歙西溪汪君独礼而致诸其家,饮食供具惟所欲;又斥千金置书。益招好学之士日夜诵习讲贯其中。久者十数年,近者七八年,四五年,业成散去。其后江君沒,大兴朱学士来视学,遂尽取其书上於朝,又使配食於朱子。戴君游京师,当世推为儒宗。后数岁,天子修四库之书,任领局事。是时天下之士益彬彬向於学矣。盖自二人始也,抑左右而成之者,君信有力焉。
   “贡生汪君”即梧凤。这段话很重要,他概括地叙述了江戴之学的兴起,而且首先当归功于江永和戴震,但“左右而成之”的是梧凤。其实,当时的不疏园主人是梧凤之父泰安,“斥千金置书”的是他,礼聘江永和戴震来馆不疏园教其子孙的也是他。梧凤当然也起到玉成其事的作用。於是在他父子的促成下,不疏园便成当时经学研究的中心。梧凤以江为师,以戴为友,招来的“好学之士”有哪些人,又开始於何时呢?梧凤自述云:
吾友志相合,业相同,择师而无不同者,休邑郑用牧、戴东原,吾歙汪稚川、程易田、方晞原、金蕊中、吴蕙川数人而已。
这里提到七人,加上梧凤自己,不疏园同学诸子共八人。现以年龄为序,简介如下;
郑牧(1714——1792)字用牧,休宁合阳人。
汪肇龙(1722——1780)原名肇漋,字松麓,一字稚川,歙县邑城人。
戴震(1724——1777)字慎修,号东原,休宁隆阜人。
汪梧凤(1725——1772)字在湘,号松溪,歙县西溪人。
程瑶田(1725——1814)字亦田,一字易田,五十字伯易,六十字易疇,号让堂,又号葺荷,更号葺翁,歙县邑城人。
方矩(1729——1789)又名根矩,字晞原,歙县灵山人。
金榜(1735——1801)字蕊中,又字辅之,号檠斋,又号柘田,歙县岩镇人。
吴绍泽(1735——1789)字蕙川,歙县西溪南人。
      “传江氏之学者”是郑牧、汪肇龙、戴震、程瑶田、汪梧凤、方矩和金榜等七人,而无吴绍泽。因为吴绍泽很快便转向词章之学了。所以同在不疏园从江永研习六经之学,而且后来在经学上各有所成的,实际上是七人。这就是江门七子。
        梧凤自述:“忆余生二十五年,从游淳安方朴山先生,后三年从游婺源江慎修先生。”梧凤生於雍正乙巳(1725)年,至乾隆已巳(1749)年二十五:后三年为壬申,从学江永当始於是年,这就是江永应聘来馆不疏园的一年。程瑶田在《五友记》中云:“壬申夏,松岑言於其从祖之弟在湘,在湘因延东原至其家,以教其子。”可知戴震来馆不疏园也在这一年。其余五子,除郑牧外,家均在歙,且距西溪均约十里。招之即来,当亦始於是年。故七子同集不疏园,从学於江永,当始於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是年江永七十二,同学七人,郑牧三十七,汪肇龙三十一,戴震三十,程瑶田和汪梧凤均二十八,方矩二十四,金榜十八。
        由上可知,皖派汉学实发轫於歙县西溪不疏园,时在乾隆壬申,即公元1752年。这在皖派汉学发展史上是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

 

 

邓石如先生雕像

邓石如先生往来于不疏园期间题写十二景点之匾额《竹北华南》
邓石如(公元1743---1805)、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怀宁县五横乡邓家老屋人.号顽伯、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古浣子等.是中国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和文坛泰斗,经学宿儒,邓派的创始人.后人评他的四体书法为清代第一人,称之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

 

江戴程金


       江永字慎修,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江湾人,是一位学通天人的经学家。刘大櫆为撰《江先生传》,在列举他的著作之后,言其“生而好古,而穷不见用於世,则益专其心於远稽遐览,终身乐之无休暇。其於古之制度、名物,必参互而得其据证。”这扼要阐明江永治学的特点。博观群籍,广泛搜集资料,以“参互”所得资料为“据证”,从而明辨“古之制度、名物”的是非正误。这就是皖派考据学的基本精神。这种治学的基本精神早在清初,吾歙黄白山生(1622——1696)实已开其先路。而江永以之专治经,便拓宽了在历算、律吕、音韵、考工、地理等方面探古穷经的一条新路。随后又得其弟子戴震、程瑶田、金榜的继承而发扬光大。皖派汉学的始基便奠定於此。
江永馆於不疏园,从壬申到戊寅,有七年之久。虽然这在他的一生中为时较短,但对他的学术进展,却是一段重要时期。他与七子聚首一堂,有世不经见的图书可供查阅,有“同志旧友”可与参商。这种条件是他过去所不易得到的。
     江永平生的重要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十四种,除《礼经纲目》和《近思录集注》外,大都完成於壬申以后。其中《算学》(原名《翼梅》)《乡党图考》《律吕阐微》和《古韵标准》等四种重要著作,都是完成於馆不疏园期间,余则完成於已卯返婺源故里以后。这是他一生砚田耕耘的重要收获时期。他在这几年中,教学相长,可以博览详稽,与诸子相互辨疑解惑,订误求真,便开考明古之制度、名物、以疏通经义的一代学风,而其学又得七子以传。这对完成他的千秋大业和创立皖派汉学,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汪宗沂(1837—1906)

“江南大儒”汪宗沂先生,汪采白先生祖父,汪宗沂先生是不疏园的最后一位主人,也是皖派汉学的最后一位传人。近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的老师。

 

 

        戴震来馆不疏园,时年三十,在治学上具有一定根底,已写出《六书论》、《考工记图注》《尔雅文字考》和《屈原赋注》等著作。这次应聘来教梧凤之子,正好江永也於同年来到西溪。於是他一面以《说文》教煇(时年七岁)、灼(时年五岁)识字,一面又与梧凤等同从江永研求经学。他在乾隆乙亥(1755)入都以前,在不疏园至少已住了三年。这期间,问业有良师,切磋有好友,正是一个进修的好机会。汪灼在所撰《四先生合传》中叙述戴震与“先严同学不疏园,南东异室处。偶读书有得,未尝不来先严处,分塌坐,执掌谈道,欢声达墙外”。又记他好读书,“与东方日俱起,所读之书,五色灿然。终朝握管校礼经。为古文词,不作一行草书。”这是戴震读书不疏园的真实写照。他的《诗补传》成於癸酉(1753),是馆不疏园的第二年。他佐江永“商定《古韵标准》四卷、《诗韵举例》一卷”,也在这三年中。从此,他开始音韵学的研究。“终朝握管校礼经”,自然会使他在经学研究上有长足的进步。乾隆辛巳(1761),戴震第二次来馆不疏园,与汪肇龙同教梧凤之子习制举之学,时煇十六,灼十四。在馆时间大约延续到次年壬午赴乡试以前。他有《再与卢侍讲书》,写於辛巳夏,是讬程瑶田带去面陈卢氏的,可证此时他在歙。这次在不疏园相处,大概只有他和肇龙、梧凤三人。他们“久处昕夕无他语,语必经义;义疑辄辨,辩必力持不相下,则辩益疾”。很显然,这种各抒己见、互相辩论的结果,自会促使他们为学的日益进步。汪灼在《四先生合传》中对戴震的功成名就写了这样两句话:“先生名成于征聘,而学之成源於两馆余家”从壬申到辛巳的十年中,戴震两馆不疏园,生活安定,既教且学,又正当壮年,精力充沛,有丰富藏书可供博览,便能“六经秦汉之书无不读”并能随读研究,析疑义,明制度”,故“於诸经,所得独多,为江门大弟子”。因此,说他的学成源于两馆不疏园,应该是言得其实的。他对皖派汉学的开拓之功也将永远不磨灭。而“其学与江相出入”故称江戴之学。
江门七子在“业成散去”之后,都各有成就。在经学方面,除戴震外,以程瑶田和金榜为最著。
       程瑶田诗文、书法都有较高造诣。“年来有志治经”自是从学江永以后,才从词章之学转向经学的。在治学方法上已使戴震自觉“逊其密”,足见他在就学不疏园期间,在“治经”上已打下坚实基础。他博学多能,而一生用力最勤,成就最大,仍在经学。“其学长於涵泳经文,得其真解,不屑屑依傍传注。”所著《通艺录》是他平生学术成就的总汇,集中反应他的学博而思深和治学的严谨,是皖派汉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江门七子中年龄最小者为金榜。他来到不疏园从学於江永,得与诸子同习六经之学,打下治经的基础。他“枕葄六经,尤邃於礼”。他自述“幼承义方治礼,宗郑氏学;长而受学於先师江慎修先生,遂窥礼堂论赞之绪。其间采获旧闻,或摭秘逸,要於郑氏治经家法不敢诬也”。由此可略见他治学的严肃态度。所著《礼笺》,“详稽制度,卓然可补江戴之缺”。这又是皖派汉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故创始时期的皖派汉学,也可并称为江戴程金之学。

 

松溪流远



     江门七子之一,不疏园主人汪梧凤,逝世最早,卒年四十七。他在皖派汉学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起著组织和推动的作用,功不可灭。他幼习举业,工时文,方楘如选其文刻入《新安三子课艺》(另二子为郑牧和戴震)。他从刘大櫆习词章之学,工古文词,所著有《松溪文集》,为文“清畅有法”。江永为其祖景晃作生传,“即称君与戴震俱研经学,有著述闻於远近也”在经学上著有《诗学女为》26卷。然他原“亦意不专此,以子灼习诗,排日书示之,久而卒业,厘为若干卷”而成。而“其中若律象、地理、人物、典制、音韵、鸟兽、草木、虫鱼之类,援据该洽,考核精审”,是一部具有皖派汉学特色的著作。
梧凤仲子汪灼(1748——1821后),字渔村,幼从戴震学《说文》,有著扎实的基础。及长,性耽书史,工诗文,兼擅绘事。著有《渔村文集》8卷、《渔村诗集》22卷。文集中《与刘海峰先生》、《与方希昉老丈书》、《与戴东原先生书》、《四先生合传》等,都是极有关系之作。他治经,主要在诗和音韵方面。今可见到的有《诗经言志》26卷、《毛诗周韵诵法》10卷、和《广韵母位转切》5卷。就上述三部著作而言,他不仅世其家学,也不愧为皖派汉学的传人。
     最后要提到的是泰安的五世孙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号韬庐。生於道光丁酉,犹及见不疏园,而且“居园中数年,手披口诵,以夜继书”,光绪庚辰(1880)成进士,年四十四,未仕而告归。生平“於九流百家之学,莫不旁推交通,以宣究得失,然所学仍在经”。“其治经大旨在群征群经,以存已佚之经;集合众说之长,以释未佚之经”。故辑佚和注疏两方面都有撰述。其著者有《周易学统》9卷附《十翼遗文》1卷、《三表说》3卷、《尚书今古辑佚》6卷、《逸礼大义论》6卷、《声谱》、《律谱》、《礼乐一贯录》各1卷、《诗经读本》3卷、《孟子释义》1卷、《孝经十八章辑传》1卷。幼习医术,壮喜论兵,晚好道家言,亦各有著作。工诗文词曲,又深研书法,有《韬庐诗》2卷、《黄海前游集》1卷、《后缇荣南曲》1卷、《韬庐隶谱》1卷。他博学多能,学兼汉宋,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儒宗。他受汉学於仪征刘文淇,受宋学於桐城方宗诚,虽各有师承,然而家学渊源,自有较深的皖派汉学根基。刘师培称其“覃研礼经,洞悉乐吕,克秉乡先生江戴之传”他是不疏园的最后一位主人,也是皖派汉学的最后一位传人。而其治学的遗风,至黄宾虹(1865——1955)、罗长铭(1904——1971),仍可时见影响。

本文摘录汪世清先生《卷怀天地自有真》 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不疏园与皖派汉学》。





 

下一篇:真水无香曲君丽

所属类别: 不疏园大讲堂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